试论区块链在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发展趋势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区块链发展至今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相关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与社会上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谈谈对区块链未来的趋势展望。本文认为:首先,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IT技术,并在几年的时间内发展起来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区块链发展至今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相关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与社会上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谈谈对区块链未来的趋势展望。本文认为:首先,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IT技术,并在几年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甚至被视为未来网络与金融领域的基石,其本身是极具变革性与创新性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它会担任将来网络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区块链目前所具有的许多缺陷与诸多不确定性,以及相应的技术挑战与人为障碍,社会影响等,都将是我们需要审视并仔细考虑的。并且,未来全球经济形势会在以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革新中再一次洗牌,如何在未来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是每个国家,尤其是我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区块链;电子货币;社会;互联网

一. 比特币与区块链,技术发展

(1)区块链发展现状

从本质而言,区块链就是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的关键创新之处在于它允许其参与者通过互联网传输资产,而不需要集中的第三方。

从区块链技术本身发展的历史来看,2008年,化名“中本聪”的学者(或者组织)发文设想了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并将其命名为“比特币”。2009年1月,这一现金系统的第一个区块(即创世区块)诞生,标志着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出世。之后,比特币开始迅速蔓延,价值一路高涨。与比特币广受追捧相伴随的是各种乱象、骗局频发,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影响,以致各国央行不得不出台相应举措以对其制约。2014年10月,大英图书馆举行了一场有关比特币未来的研讨会,期间,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首次从幕后走向台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015年1月,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比特币大会上发布的《2015布雷顿森林体系比特币白皮书》首次对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历史、流通状态以及前景等作了综合性报告。白皮书指出,就目前来看,区块链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区块链1.0为数字货币应用,主要是在区块链中部署与现金有关的加密数字货币,典型代表即比特币;区块链2.0是智能合约应用,主要指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在金融或经济领域构建可信的经济活动,如股票、期货、公证等,以太坊就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区块链3.0是指超越货币和合约的泛区块链应用,涉及政府、健康、物联网等领域。自此,对区块链的研究文献也开始爆发式增长,但绝大部分集中于经济学领域和IT技术领域。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界对区块链的关注角度主要还是对其技术原理与本质特点的介绍以及未来应用的构想两方面,而缺乏深入的理论体系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其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区块链方兴未艾,相关实践应用、理论研究以及监管体系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构建和检验。因此,就当下而言,区块链的技术发展远远领先于其理论研究。

(2)从比特币看区块链的初生

讨论区块链,就不得不提到比特币。最早的区块链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所出现的,它起源于中本聪在2008年一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在文中,中本聪描述了一种完全基于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该系统使得全部支付都可以由交易双方直接进行,完全摆脱了通过第三方中介(例如商业性银行)的传统支付模式,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货币体系。

对于比特币而言,其本身技术是由六个重要基本技术所组成:散列(HASH)、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公开密钥密码体系、交易(Transactions)、区块(Block)与挖矿(Mining)。这之中,区块(Block)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区块链的原型。

一开始,区块是与交易所结合的一种技术。其中,每个单位被视为一个区块,而交易和区块的关系,就如同水和瓶子,巧克力与包装盒,是属于内容和容器的关系。由于每笔交易是相对分散的,为了更好地统计交易,比特币系统创造了区块这一概念。每个区块均包含以下三种要素:一是本区块的散列;二是若干交易单;三是前一个区块的散列。

比特币系统大约每十分钟创建一个区块,其中包含了这段时间里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每个区块中也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ID,这种设计使得每个区块都能找到其前一个节点,如此可一直倒推至起始节点,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交易链条。因此,从比特币的诞生之日起,全网就形成一条唯一的主区块链,这就是区块链的雏形。其中记录了从比特币诞生以来的所有交易记录,并以每十分钟新增一个节点的速度无限扩展。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每一条记录都是被全网广播并全体记录的,只要全球有一台装有比特币程序的计算机还能工作,这条主区块链就可以被完整地读取。如此高度分散化的交易信息存储,使得比特币主区块链完全遗失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区块链始于比特币,如今却得到了远大于后者的关注度与期望值。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赋能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 因此迄今为止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和人才资源仍大多集中在比特币研发领域。然而, 区块链作为未来新一代的底层基础技术,其应用范畴势必会超越数字加密货币而延伸到金融,经济,科技和政治等其他领域。比特币的现有技术,模式和机制,将会对区块链在新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而新领域的区块链创新也势必反过来促进解决比特币系统现存的问题。所以,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存在着协同进化,和谐共生而非相互竞争的良性反馈关系。

二.区块链现有问题与缺陷

(1)区块链的天然限制

作为近年来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新技术, 区块链必然会面临各种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和障碍。其中安全、效率、资源和博弈四方面是区块链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全问题是区块链目前最要紧的问题。在目前现行的区块链模式中,基于PoW 共识过程的区块链主要面临的是51%攻击问题, 即节点通过掌握全网超过51%的算力就有能力成功篡改和伪造区块链据。以比特币为例, 据统计中国大型矿池的算力已占全网总算力的60%以上,理论上这些矿池可以通过合作实施51%的攻击从而实现比特币的双重支付从而扰乱交易秩序。而基于PoS共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51%攻击问题,但同时也引入了区块分叉时的攻击问题。可以说目前并没有一种区块链模式能够真正完善自身漏洞而规避攻击问题。

不仅如此,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在未来随着超算与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拥有更高技术与算力的设备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数据篡改。

区块链的隐私保护也存在安全性风险。区块链系统内各节点并非完全匿名, 而是通过类似电子邮件地址的地址标识(例如比特币公钥地址)来实现数据传输。虽然地址标识并未直接与真实世界的人物身份相关联,但区块链数据是完全公开透明的。换句话说,如果能够进行反向标识与定位,用户的信息就不再有安全性可言。

区块链效率也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区块膨胀问题, 区块链要求系统内每个节点保存一份数据备份,这对于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存储来说是极为困难的。以比特币为例,完全同步自创世区块至今的区块数据需要约60GB存储空间,虽然轻量级节点可部分解决此问题,但适用于更大规模的工业级解决方案仍未有解决方案;其次是交易效率问题,比特币区块链每秒仅能处理7笔交易,之后的以太坊到Fabric最多也就一千多笔,这极大地限制了区块链在大多数金融系统高频交易场景中的应用(如VISA信用卡每秒最多可处理10000笔交易)。最后是交易确认时间问题,比特币区块生成时间为10分钟,因而交易确认时间一般为10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比特币在小额交易和时间敏感交易中的应用。

然后是资源问题。PoW共识过程高度依赖区块链网络节点贡献的算力,这些算力主要用于解决哈希问题和随机数搜索,除此之外并不产生任何实际社会价值,因而一般意义上认为这些算力资源是被浪费掉了,同时被浪费掉的还有大量的电力资源。随着比特币的日益普及和专业挖矿设备的出现,比特币生态圈已经在资本和设备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类似于军备竞赛的态势,从而逐渐成为高耗能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这就进一步凸显了资源消耗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能有效汇集分布式节点的网络算力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区块链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最后是博弈问题。区块链网络作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其各节点在交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这在比特币挖矿过程中尤为明显。通常来说,比特币矿池间可以通过相互合作保持各自稳定的收益。然而,矿池可以通过称为区块截留攻击 的方式,通过伪装为对手矿池的矿工享受对手矿池的收益,降低对手矿池的收益。如果矿池相互攻击,则双方获得的收益均少于不攻击对方的收益。然而当矿池收益函数满足特定条件时,这种攻击和竞争将会造成所谓的囚徒困境的博弈结局。换句话说,两方因为相互斗争而无法达到最佳收益,甚至可能受到亏损,进一步扰乱其他用户交易的秩序。所以就目前而言,如何设计合理的惩罚函数来抑制非理性竞争,使得合作成为重复性矿池博弈的稳定均衡解,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社会发展与区块链的进退

目前,我们处在区块链发展2.0向3.0过渡的其时期,在这一阶段,区块链应用正转向非经济领域,绝大多数应用还处在概念论证或早期研发阶段,例如政府管理,科教文卫,法律以及通讯产业等。当一项技术与社会发展所结合,必然会引起种种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动荡与变革,互联网如此,基于互联网的区块链更是如此。

区块链本身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化”,“自治化”等特点,它们本质上是同源一体的,相互解释又彼此关联,本质上都是对传统“中心化”模式的革新。而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并应用这种模式。

例如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与传统监管模式的矛盾。因为区块链技术始于电子货币,应用最多也在电子货币领域,所以目前对区块链的监管主要体现在货币系统和金融领域,这关系到一国的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稳定。

实际上,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很大程度上具有资本和舆论炒作之效果,尚未被国际主流社会普遍认可,在普通民众中接受度也不高。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付款,其本身是应用了P2P模式的一种类三方支付,其本身是有现金作为锚点的。相较于此,比特币等电子货币没有真正的现实锚点与信用背书,目前仅仅是部分人用来盈利的工具。因此,除了在小范围的投资领域流转外,比特币当下最为主要的应用场景是洗钱、勒索和黑市交易等犯罪活动。如在2017年5月全球爆发的勒索病毒事件中,黑客即要求受害者支付笔特币以获取赎金,这自然得益于区块链可匿名交易的数据加密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实时清算体系。

然后还有“去信任化”的问题。经济市场与金融交易中,信用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信用保证,连最基础的交易都会沦为空谈。区块链的“去信任化”功能虽然号称能够改变现有的信用体系,但其本身并不能克服技术设置本身的“不诚信”问题,以技术为包装的规则失衡因具有隐秘性而使得监管更加困难。

此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拒绝加密货币交易基金的上市申请,即是出于尚无法对该类交易实行有效监管,无法预防欺诈和操纵行为故难以保护投资者和公众的合法利益的原因。可以预见,只要一国政府无法对电子货币进行有效监管,无法控制和防范因电子货币广泛应用而可能对现有货币体系造成的风险,那么电子货币的合法性地位和发展前景就会一直悬疑,而关于其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乃至替代法定信用货币的畅想就只能是天方夜谭。目前比特币价格波动频繁就是由于监管缺位或监管不能而导致其使用范围和实际影响不够大,容易被个别投机者操作所导致的。

如果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和数字货币应用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存在。传统的监管模式是集中化的,反匿名的,这无疑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本质特点相悖。更深层次的悖论则在于电子货币背后的科学技术与监管体系之间的价值追求并不相同,前者奉行“去监管”,崇尚自由开源;而后者则强调风险防控与化解,追求效率,安全与公平的动态平衡。显然,要调和这两者的矛盾,并非仅仅通过发展技术和加强监管,若事实上确实可以对电子货币实现有效监管,那这样的电子货币还是其本来意义上的“无政府货币”吗?它的革命性和创新性又如何体现呢?若不对其监管,则电子货币未获得国家主权承认,意味着相关公众不敢对其报以信心,缺乏公众认可的电子货币正如缺乏国家强制力担保的信用货币一样,无法发展并最终被社会所摒弃。

同样,号称“自治化”的区块链,因具有可扩展性,区块链平台可能会促使新的虚拟权力产生,并进而导致“现实政治的重新集权”,少部分技术精英垄断或主导公共事务却无需获得任何合法授权或不受任何监督。对技术规则本身的监管要比对利用技术从事不法行为的监管更难,因为与传统模式相比,由信息集中化主导的技术决策透明性更差、欺骗性更隐秘。为了实现进一步公平公正的意愿反而会导致的不过是又一次权利洗牌而已。

不仅如此,为了支持“去信任化”而受到应用的“智能合约”与现行法律的有效对接也是一个难题。法律是严谨的,不同的语句语法所表达的意思都会相差千里,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对法律规定或合同条款进行解释的场合,这种情况下往往涉及复杂的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应依靠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从中裁决。但智能合约却完全依靠计算机语言写就的程序在缔约方之间实现验证和执行,这必然会引发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程序代码是否能够精确地表达合同条款的语义,以及合同条款是否又能准确表达当事人的意思。若不能表达,那么对于代码的语义应如何解释,由谁来解释,以及最为关键的一点——其是否属于被法律所认可的有效合同形式。同时,智能合约的固有格式势必会牺牲一定的公平正义,高速发展的技术与滞后于社会的法律的矛盾同样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共识机制”的技术设想与现实的差距。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听过所谓的“理性人”假设,即人在绝对理性下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一假设被广泛应用于西方社会学与经济学中。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非理性的。

共识机制的问题正是如此。系统中的各节点能够对某一交易记录达成唯一共识,不代表用户对整个系统的发展也可以达成唯一共识。现实中,个人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盲目性,泛化民主更会打破治理主体与公众间原有的平衡,导致决策共识更难实现。以太坊的几次分叉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因利益和价值观差异,社区内用户的主张不可能完全一致,若再将其应用于整个社会,共识的难度可想而知。虽然比特币网络目前来看还未发生分叉,但这仅是多次妥协后的暂时结果,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出现。而根据经验和规律判断,只要资源有限、利益不同,就必然会有分歧产生,而将其放在社会领域,其所造成的影响甚至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

三.未来区块链发展设想

(1)实现区块链与社会发展的良性结构

虽然比特币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诞生,但区块链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时间并不长,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对现有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秩序的可能改变以及未来应用的多种愿景受到科技界、金融界、政策界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其引发话题热度和可能带来的创新观念来看,区块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为重新定义交易和分配规则提供了技术基础,成为信息价值传递的重要载体,并引发了社会治理结构和模式的转型。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区块链技术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更多时间来探索和完善,目前一些人明显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从而容易导致公众或部分从业者对其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并不利于区块链的正常发展。区块链发展的第三阶段并非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属于前后演进式,而是同时并行式的,也就是说,其目的是造就一个“平行社会”。其中数字货币应用最先起步,但远未成熟,而金融领域的各类合约型应用和社会治理,物联网方面的泛区块链应用也在逐步展开。电子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关系,智能合约的社会效应等,都是目前各界正在努力探索并完善的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区块链所表征的新兴技术或产业其实都是顺应和实现某种未来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到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如果把技术等同趋势本身,那么我们就会受到所谓“技术决定论”的影响,届时我们就只能沿着这些路径向前走,思考“如何把这些技术实现并演进到极致”而忽视我们原本所拥有的其他可能性。在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区块链应结合当下现实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而非政治理论来应用。因此,我们需要警惕陷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

总之,区块链技术虽然对现有社会秩序和格局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对很多方面进行了革新和重塑,但只是对原有制度或模式的改进而非革命,仍需依靠现有体系的确认和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释放应有能量。不考虑现实而空谈构想,只会导致区块链发展进入误区。这也是我们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应当时刻铭记的。

参考文献

[1]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自动化学报》,2016年第4期。

[2]杨望,曲双石:《区块链,让价值交易更方便快捷》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6日,第22版。

[3]孙国茂:《区块链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金融领域应用研究》,《理论学刊》,2017年第2期。

[4]王焯,汪川:《区块链技术:内涵,应用及其对金融业的重塑》

《新金融》2016年第10期

作者:社会1902叶家晖

原创文章,作者:币圈吴彦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xuan.pro/news/45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