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成都核酸系统崩”登上热搜,系统背后的开发公司东软集团同样被骂上了热搜。东软集团所开发的核酸检测系统,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应用,但技术故障已非首次发生,为何如此庞大的软件
摘要:
1.“成都核酸系统崩”登上热搜,系统背后的开发公司东软集团同样被骂上了热搜。东软集团所开发的核酸检测系统,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应用,但技术故障已非首次发生,为何如此庞大的软件公司,却难以快速修复故障?
2.观察东软集团的业务,上半年以核酸检测系统为主的医疗健康板块收入大增,毛利率远高于其他板块业务,但尽管如此,观察东软集团过去几年的业绩,其利润表现极其不稳定,背后跟创始人刘积仁的资产挪腾大有关系
3.刘积仁通过对东软集团不断孵化子公司,东软集团成为不同赛道子公司的“摇钱树”,但这些子公司却没有为东软集团带来养分。此外,就东软集团自身业务而言,过去几年均在原地踏步,业绩表现不佳,投资者失去信心,东软集团还有没有投资价值?
9月2日,“成都核酸系统崩了”一事登上了微博热搜。由于成都核酸检测系统出现了故障,不少成都市民冒雨排队,甚至等待3个多小时仍没能做成核酸,因此,成都核酸检测系统及其背后的开发公司东软集团(下简称“东软”)便上了热搜。
很快,东软便在第二天发表了公告,称系统响应延迟、卡顿等现象与核酸检测系统软件无关,并表示影响系统顺畅运行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网络带宽等。
这样的一篇回应也被网友称为“甩锅”,但这个回应也很快被打脸了,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很快便发文称,全市通信网络运行平稳,并没有出现网络拥塞和故障。
至今,成都核酸检测系统到底为何故障一事,仍没有相关部门能给出确切的定论,但东软的热搜却已经被撤了下去,在多番争议的背后,东软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掌控数据的东软?
事实上,东软开发的核酸检测软件已并非第一次“失灵”,今年1月份,西安一码通就曾发生故障,出现无法打开个人健康码的情况,而西安一码通背后的承接方中就包括了东软。
今年3月,在上海封城后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中,东软开发的核酸码系统也出现了卡顿、崩溃等问题,和成都如出一辙。
从西安到上海,再到成都,东软的核酸检测系统似乎难逃“技术事故”,而据东软官方说明显示,其核酸检测系统已在国内17个省120多个地市部署应用,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人口超大型城市。
但奇怪的是,作为一个已在全国普及应用的软件,为何仍会屡次出现技术故障,在出现故障后也无法第一时间修复。而且,以上海为例,其在3月封城之初,使用的是健康云核酸检测服务,是后来才被要求切换到东软开发的核酸检测系统。
目前来看,没有人能解答这样的疑问。据公开资料显示,东软集团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目前其业务范围包括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企业互联及其他等四大板块。
据其2022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板块的收入较去年同比大增14.53%,虽然并非收入规模最大的一个板块,但毛利率却接近50%。财报中更表示,随着新医保平台、全国养老保险统筹整体招标进入尾声,公司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这基本也就解释了为何东软集团能牢牢占据社会医疗保障系统的入口,原来是招标进入的,而且,以政府和公立医院(事业单位)为目标客群的业务,毛利率还特别高。
此前也有博主发文表示,东软开发的软件涉及了医疗、社会保障、社会信用等方方面面,几乎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东软。
既然手上的客户如此“重磅”,东软的盈利能力是否也不错呢?单从营收来看,东软的收入规模还算稳定, 但是其净利润的表现却非常波动,2017年-2021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0.58亿元、1.1亿元、0.37亿元1.31亿元及11.73亿元。
以2021年为例,其净利润忽然大幅攀升,原因在于增加了东软睿驰股权变动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扣除这部分收益的话,其2021年的扣非净利润只有0.35亿元。
2017-2021年,东软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36亿元、0.11亿元、-0.81亿元、-1.5亿元和0.35亿元,只能算是勉强盈利,而且跟集团早期的利润规模相比,更是逐年下滑。
一边是三年疫情以来,东软核酸检测系统的加速落地,一边却是公司利润规模的持续下降,占了医疗信息服务这样近乎垄断性的资源,东软为何仍赚不到钱?
2
擅长“财技”的刘积仁
关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东软创始人刘积仁的经营理念中找到一些参考。跟80、90年代众多赤手空拳出来打天下的“悍将”相比,刘积仁的学识和见识都很不一般。
他是国家恢复高考后最早一批上大学的人,在国内攻读完硕士后,刘积仁到了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并成为了中国首个计算机应用博士,也是外界口中的“软件教父”。
按照正常路径,学识渊博的刘积仁本应在象牙塔里培养更多的学术人才,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和东北大学推进产学研合作,苦于科研经费不足的刘积仁,便以实验室为全部出资,与日方合资成立沈阳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并创立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这两家企业共同构成东软集团的前身。
后来,刘积仁谈及自己创办东软一事,认为不过是无心插柳,甚至笑称自己做教授时,对商人的印象不好,感觉商人把钱看得很重。但从东软多年来的发展来看,当初那个笑称“看不上钱”的刘积仁,却能耍得一手好“财技”。
据天眼查显示,刘积仁当前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为38家,实际控制企业达到87家,涉及金融、制造、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诸多行业。
对于旗下庞大的投资版图,刘积仁喜欢用“猫有九条命”来形容自己,他表示,东软可以每5年就换一个活法。当下来看,“东软系”确实拥有庞大的投资版图,而刘积仁也会紧跟市场热度,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子公司剥离出来独立上市。
对于拆分多家子公司上市的行为,刘积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进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为基础运用好资本市场,构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目前来看,除了已经上市的东软集团、东软教育,以及已经递交IPO的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外,还有正处于上市辅导的望海康信。
不难看出,刘积仁的资本运作核心逻辑,是先将优质公司并入东软集团,再利用东软上市公司的身份,去选择优质赛道的子公司并进行孵化。在烧钱阶段结束后,再将这类优质公司分拆出去,如果成功上市,东软集团大股东们自然也能获得巨额收益。
由于2019年东软的利润大幅下滑,东软董秘办工作人员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也曾表示,公司业绩下滑是因拆分出多个子公司,前期对其投入大。
可以看出,刘积仁不断腾挪资产,正是造成东软净利润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而由于业绩不稳定,东软的股价也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其上一次的股价高峰已经是2015-2016年了。
东软主营业务“原地踏步”
刘积仁曾经说过, “对于企业在不同时期要有不同活法,一边生存一边寻找下一个阶段的活法,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但从东软的发展来看,一步步往前走的只有旗下的子公司,而东软自身的业务可以说多年来都在“原地踏步”。
从东软的业绩、利润增长,以及近期的股价表现来看,东软最后的光辉,已经停留在2016年左右,而东软的主营业务为何难寻亮点,或许与下面几个原因有关。
首先,作为技术型企业,东软的研发投入却不高。今年上半年,东软的研发费用为3.38亿元,占销售额的比重接近10%。
但同类上市公司,如中国软件的研发费用为9.72亿元,在销售额中的占比为27%;而另一家同类公司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为14.39亿元,营业额占比为17.9%。由此可见,东软的研发费用占比相较于同行业公司而言,也是偏低的。
其次,整体毛利率偏低。虽然今年上半年,东软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板块的毛利率高达47.89%,但综合下来公司业务的平均毛利率只有32.26%,而且自公司上市以来,其毛利率是越走越低,近几年也没有什么变化。
对比东软财报中“物业广告”高达71%的毛利率,只能说东软的主营业务确实不怎么赚钱。而且,通常来说软件行业没什么生产成本,大部分都是费用的支出,如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结合东软在没有资产挪腾的年份里,扣非净利润都是负数,不难推测出东软“三费支出”的比例很大,收入已经盖不住成本 。
看到这里,再回想东软核酸系统目前已几乎遍布全国,但这么一个研发投入低,三费支出大的公司到底是怎么中标,就值得大家来仔细回味了。
不过,对于刘积仁来说,即便东软已经掌控了国人的“生老病死”,但几乎赚不到钱的主营业务,确实不如“摘果子”来得吸引。
作为“栽树人”,刘积仁只需守着东软这棵“摇钱树”,耐心等待果子成熟就好。但对于投资者来说,东软确实缺乏核心竞争力,或者投资东软旗下孵化的子公司,其想象空间或许还会比东软更大。
原创文章,作者:东软集团,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xuan.pro/news/43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