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比特币价格又站上了2万美元大关,但投资者心里都很明白,跌破2万元只是时间问题。前段时间,比特币和以太币双双走疲,比特币一度跌穿1.8万美元关口,创2020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以太币一度跌至
虽然目前比特币价格又站上了2万美元大关,但投资者心里都很明白,跌破2万元只是时间问题。前段时间,比特币和以太币双双走疲,比特币一度跌穿1.8万美元关口,创2020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以太币一度跌至900美元以下。以此计算,今年以来,币圈两大标志性产品比特币跌超60%,以太币跌超70%。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虚拟货币市场一度极其自信的「赌徒心态」。这已经宣告,虚拟货币「黄金时代」已过。
不仅如此,由于世界为对抗通胀收紧货币政策,全球市场流动性紧缩,风险资产遭遇大范围抛售,虚拟货币市场可以说「至暗时刻」已到。全球虚拟货币总市值跌破万亿美元大关,距离高点已经跌去七成。2021年11月时,加密货币市场总市值一度超过3万亿美元。
投资者更加担心,在一些重要关口位跌破后,持有大量高杠杆头寸的投资机构或被迫止损清算,这将导致大型加密货币贷款机构和交易商的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加剧,进而引爆币圈的「雷曼危机」。
币圈「雷曼危机」时刻
价格下跌或许只是币圈「雷曼危机」的导火索,加剧投资者对虚拟货币流动性风险产生更大担忧的主因,是部分加密货币交易所冻结提款举动。这加剧了市场恐慌,大量投资者纷纷抛售,「踩踏效应」显现。
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Binance日前就暂停了几个小时的「比特币网络」提款(用户仍可以Binance的其他网络作比特币提款),称一些交易「卡住了」导致挤压;随后,币圈银行Celsius宣布因「极端市场条件」而冻结提款、转账的消息更是震动市场,并引发投资者对Celsius股东、全球最大稳定币Tether的发行商——Tether Limited是否会同样受到冲击,进而引爆币圈「雷曼危机」的担忧。
市场人士认为,如果把Celsius危机比作币圈的「贝尔斯登(Bear Stearns)事件」,那么Tether Limited则是币圈雷曼级别的存在。市场担心,Tether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更大的崩盘。
而后,又传出加密货币对冲基金三箭资本面临破产危机的坏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币圈流动性风险的担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比特币的价格甚至已导致部分挖矿机开机就将面临赔钱。包括神马M21、阿瓦隆1066 Pro在内的大部分矿机已达到关机价,即币值低于挖矿的成本价,蚂蚁T17等矿机接近关机价。
「赌徒心态」会否击穿?
虚拟币此轮暴跌原因何在?直接导火索自然是联储局加息。美国5月通胀数据超市场预期,联储局宣布一次性加息75个基点,全球流动性趋紧,资金流向避险资产,美股和原油等风险资产价格显著下跌,风险偏好更高的虚拟货币当然会首当其冲。而且,当下全球通胀环境下,流动性趋紧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虚拟货币图利空间不再,巨大风险却突显,于是投机资本纷纷加速远离这一市场。
暴跌暴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一贯表现,它们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没有实际价值支撑、相关交易纯属投机炒作的本质导致。近期虚拟货币资产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风险事件,更令这些虚拟货币遭遇巨大的流动性危机。相比2008年全球央行斥资万亿美元救助因雷曼兄弟倒闭而爆发的次贷危机,此次加密数字资产的流动性危机则不会有人施以援手。
值得一提的是, 5月30日欧洲央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欧洲央行便将加密资产对金融稳定的风险作为新的焦点;联储局发布的半年度金融稳定报告中也表示,稳定币可能会存在挤兑风险,导致引发全球经济活动、资产价格、以及金融稳定风险。
除了央行紧缩的宏观背景外,部分加密货币市场的投资者过度加杠杆导致风险敞口陡增,随后加密货币价格大跌引发爆仓,叠加事件性因素的发酵,加密货币市场抛压激增。像UST、Luna的暴雷,给币圈产生了很大影响,包括资金面,流动性,情绪恐慌。
近年来,全球加密数字资产监管趋严,虚拟货币依然能受到众多投资者的热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依然相信加密数字资产将持续高速发展。倘若此次虚拟币危机最终导致这一信念显著「退潮」,全球加密数字资产的辉煌大厦无疑将成沙上之塔。
这一天只是或早或晚。与其他传统资产不同,虚拟货币本来就没有可供锚定的内在价值,没有固定资产,没有收入流,也没有底层业务,一旦没有了「信仰」支撑,什么「分析方法」都显得非常可笑。或许,此番「血洗」,能击破虚拟币市场一度极其自信的「赌徒心态」。
不少人已经开始对比特币运行的底层逻辑提出质疑,认为这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其价格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买入意愿」,这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如果有足够的人抛售,那就没有底价可言。只要有足够的人抛售或被迫抛售,没有什么能阻止明天跌到1万美元。
原创文章,作者:币圈吴彦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xuan.pro/news/41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