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摘牌,+4。时隔两个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再次大笔一挥,点名四家中概股企业进入“预摘牌名单”。继京东、拼多多、滴滴等之后,中国互联网双寡头之一的阿里,终于被盯上了。
预摘牌,+4。
时隔两个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再次大笔一挥,点名四家中概股企业进入“预摘牌名单”。
继京东、拼多多、滴滴等之后,中国互联网双寡头之一的阿里,终于被盯上了。
阿里列入预摘牌,市值闪崩2000亿
7月29日,已经两个月没有动静的SEC再度扩容了其预摘牌名单,这一批次中,共有阿里巴巴、蘑菇街等4家中概股企业上榜。
作为我国电商龙头,阿里的上榜无疑备受关注。因为这意味着,阿里巴巴朝着被美国证券交易所强制退市的方向又近了一步。
在所有被列入预摘牌名单的中概股公司中,阿里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受其自身知名度以及“预摘牌名单”的特殊性影响,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与此同时,在此消息的利空影响下,阿里股价再度迎来大跌。
● 来源:雪球
截止7月29日美股收盘,阿里跌超11%,报收89.37美元/股。短短一天时间内,阿里市值便蒸发了约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00亿元。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SEC对中概股的首次“制裁”了。自今年3月起至今,已有超150家中概股企业被列入“预摘牌名单”,这一数字占据了所有在美上市中概股企业总量的一半。并且,由于无法在限期内证明不具备摘牌条件,已有153家企业从“”预摘牌名单”被转入了“确定摘牌名单”。
依据美方《外国公司问责法》,被列入预摘牌名单的上市公司需要在15天内证明自己不具备被摘牌的条件,否则将会被转入“确定摘牌名单”。进入确定名单的公司若在3年内无法满足检查要求,则会被强制退市。
这其中的核心,则在于企业的“审计底稿”。受我国相关法律约束,作为呈现真实财务数据最重要文件之一的审计底稿,企业不得随意对外展示。而按照SEC要求,这一数据则必须向其提交,否则将面临退市风险。
● 来源:老板联播官方微博
今天上午,阿里也对被列入预摘牌名单一事做出了回应,称“将继续留意市场动态,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并努力保持同时在纽交所和香港联交所的两地上市地位。”
然而关于这其中的博弈,并非几家公司可以扭转。对于列入“确定摘牌名单”的中概股公司未来是否会被强制退市,还需要取决于中美双方审计监管合作的结果。
尽管目前而言,被列入预摘牌名单还不代表一定会被摘牌退市,但在如今的中美大环境下,风险不可不防。
换句话说,阿里必须做好未来从美股摘牌的准备。
两手准备,阿里申请双重主要上市
毫无疑问,对于阿里,乃至整个中概股而言,在美退市都将是一项巨大的打击。一旦失去美股市场,阿里的庞大体量也将难以容身。
并且,目前阿里在港股市场还处于二次上市地位,一旦其在主要上市地(纽约)被强制退市,那么在香港的上市地位也将受到影响。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每个中概股公司头顶。
为尽可能减少风险,应对单一市场的不确定性,回港上市已经成为中概股的新潮流。知乎、贝壳、小鹏等公司均是如此,阿里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以对冲风险。
● 图源:阿里巴巴集团公告
7月26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将会按照香港上市规则申请香港为主要上市地,预期将于2022年年底前生效。”
当其在港交所主要上市后,阿里将在港股和美股拥有同等的上市地位。这意味着,届时即便阿里在美股退市,也不会影响其在港股的上市地位。
做足了两手准备,阿里才有继续前行的勇气。
阿里公告表示,当相关流程完成后,阿里将成为在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其于美国挂牌的存托股和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可以互相转换,投资者可自由选择一种形式继续持有阿里股票。
对于阿里这一流通市值超2万亿港元的优质龙头企业,此次回港主要上市也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中概股的发展将走向一个新的篇章。
然而即便找好了退路,相比于目前的美股主要上市形势而言,依旧属于“下策”。
● 图源:阿里巴巴集团官网
相较于美股,香港市场对国际资金的吸纳度要明显不如。今年上半年,阿里在美国市场的日均交易量约32亿美元,而在香港市场,则仅有7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一旦阿里美股退市,回归港股,势必将面临着流动性短期大幅萎缩、股价下跌等情况。
对于内忧外患下的阿里而言,这绝不是个好消息。但在这一特殊时刻下,港股主要上市终归是种紧急避险的最好选择。
内忧外患,阿里黑暗时刻
如今的阿里,确实处在一个较为黑暗的时刻,不复当年辉煌。
2014年便赴美上市的阿里,历经6年迭荡,曾在2020年触及股价历史最高点,达319.32美元/股,市值高峰86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和阿美的世界第六大巨头。
然而在此之后,阿里一路狂跌,如今其市值仅剩不到2400亿美元,跌去了整整7成,几乎相当于两个“A股股王”贵州茅台的体量。仅在7月份,阿里股价累计跌幅便超过了20%。
除了在股市的持续遇冷,面临退市风险外,阿里自身业务发展也遭遇了瓶颈。
● 图源:雪球
据其最新发布的2022财年年报显示,尽管财年内阿里营收再度增长,达到了8530.62亿元的新纪录,但净利润却大幅收缩,同比减少67%达470.79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也同比下降了59%。
完全被腰斩的净利润,意味着阿里所遭受的竞争压力正越来越大。
在国内电商基本盘上,阿里正面临着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对手的持续施压。随着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兴起,阿里传统的“人找产品”平台模式不再成为唯一的电商选择,新玩家们正在不断蚕食老牌巨头的领地,许多消费者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便完成了一整个电商购物流程。
当这些映射到财报上,便出现了阿里核心电商业务的萎靡。2022财年,阿里核心电商业务GMV为79760亿,剔除其中的高鑫零售并表、批发业务影响后,相较于2021财年的78170亿,首次出现了负增长现象。
● 图源:阿里巴巴集团官网
除电商业务外,被寄予厚望的云计算才刚刚实现全年的微弱盈利,距离扛起阿里的大旗还需要不短的时间;其他的本地生活、菜鸟等业务,全都处于亏损状态中。
截止目前,核心电商业务依旧是阿里的营收支柱,然而随着其GMV负增长、净利润贡献大幅下降等情况出现,可以说,阿里遇到了大难题。
内忧外患下,阿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黑暗时刻。
低谷之时,该如何走出困境?
“我们的应对之道的基本原则是‘坚定信心,积极应变,做好自己’”,张勇在股东信中如是答到。
原创文章,作者:阿里巴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xuan.pro/news/41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