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区块链的项目发展都是以社区为主要载体,不论是基于以太坊的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的盛行还是EOS独创共识机制DPOS(D

区块链的项目发展都是以社区为主要载体,不论是基于以太坊的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的盛行还是EOS独创共识机制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委托权益证明机制)的长盛不衰,都表明了去中心化治理机制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推广中的重要程度。

很多人也把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治理”跟“分布式治理”混为一谈,今天小隅跟大家简单剖析一下贯穿区块链社区的“去中心化治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模式。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一、“去中心化”与“分布式”

1、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去中心化这个概念其实脱胎于互联网产业,并非区块链行业的原创和独有,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在一个互联网的系统中,分布有众多网络节点,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不是完全摈弃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而同时节点也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 2.0兴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参与的平台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2、分布式(Distribution)

分布式概念则是来源于网络软件技术,是一个纯粹的“术语”,跟单纯依靠制度和规则来进行线上社区软性约束的治理模式的关联性不强,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支撑区块链去中心化治理的技术结构。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社会的数字化迁徙程度越来越深,原有的网络技术架构不足以承担如此高频率、巨量的数据传输、存储和使用,于是出现了分布式技术。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如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正是因为软件的特性,所以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透明性。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一组独立的计算机展现给用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拥有多种通用的物理和逻辑资源,可以动态的分配任务,分散的物理和逻辑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

区块链就是建立于分布式网络的基础上。在谈到区块链的时候,往往会谈到分布式网络、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计算等。

这些技术最终导致了分布式商业模式的雏形的出现,如中国的滴滴打车,初步具备了分布式计算的特点。世界上也出现了非常多的分布式组织,目前也非常盛行的社区组织结构,就很类似于分布式组织。在这样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推动之下,最后整个社会结构,也会趋向于分布式社会。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而区块链将会成为一个商业模式、社会结构、组织模式的基础设施。因此,分布式架构是区块链治理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点。

二、社区治理的中心化原理

各位看官不妨跟随小隅把眼光投向更久远的历史长河来纵观一下,不难发现,历史上充斥着失败的治理尝试,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创建一个人类可以繁荣的、公平竞争的环境。所有治理体系的主要威胁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掌控或者任何产生不公平竞争环境的系统。

公平竞争的环境就像是一块通过一个点获取平衡的跷跷板,一旦它开始倾斜,将获得正反馈循环,并加速倾斜,直到完全失去平衡。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什么才是最好的区块链治理格局?EOS的发起人BM(Daniel Larimer,丹尼尔拉里默)认为,只有通过采用多种竞争性游戏规则,通过客观的标准,选出不同领域最优秀的人,实现联合决策,才能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的治理,防止治理集中化和固化。

持续保持公平环境的关键是有多个平衡点进行支撑,并确保没有一方比另一方强。它需要创建负反馈循环,以便随着时间推移恢复平衡。

加入一个社区非常有价值,但加入任何社区都需要遵守社区的规则。没有规则的社区就像是遵从丛林法则的蛮荒之地,而且失去了作为社区的标识。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社区并为之建立规则,那么,我们就会进入联合决策,并且需要达成共识。这是治理挑战的核心。

在这种情境下,这正是社区治理规则所需要的去中心化。就其本质而言,这些规则将不得不干涉到出于个人利益的自愿交易。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合理的保证这些规则顺利执行,那么自愿同意这些规则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讲到区块链治理时,需要应用相同的规则。无论是POS还是POW,任何单一的指标最终都将由最擅长此指标的少数人主导。这就是为什么区块链应该通过许多种不同类型共识机制进行治理,比如工作量证明、权益证明、实用拜占庭 PBFT算法、PooI验证池、参与度证明等。更多的帕累托分布和更独立的分布将使得网络更加去中心化。

基于任何单个度量证明(Proof-of-x)的指标,区块链都会走向中心化,无论那些项目负责人是如何宣传去中心化的,只有通过真正的治理权力下放,社区才能制定并执行必要的联合决策,推进项目方良性运作和发展。

注:民主问题可以通过帕累托原则来观察。帕累托原则观察到,在许多生活领域,80%的结果是通过20%的努力实现的。换句话说,20人的影响力超过其他80人的总和。这是一个递归原则,那么在这20人中,其中4人比其他16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在这4人中,第1个人比其他3个人加起来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三、互联网及区块链社群的典型运营路径和逻辑

不论是互联网还是区块链项目,社群运营都是自始至终跟用户打交道的,其运营都需要同时考虑“人际关系”和“有效内容”,其创建和维护乃至拓展也存在一套自己较为独特的逻辑。一个社区/社群从无到有到成熟起来,其成长路径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

1)创建和初始化;

2)信任感与价值确立;

3)去中心化,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网的构建;

4)社区的“自生长”。(请参见【小隅APP】文章《浅谈区块链项目中社群运营的关键要素 》)

这其中,去中心化的概念与区块链社群的分布式治理理念有相通之处——去中心化,即是把一个高度中心化的运营体制变成一个几乎不再依赖项目方的分散式体制。初级去中心化转变的常见方式有两种:

1、培养和发掘追随者

假设某项目方社区是拥有一个能够被大家所认可的普世价值观,并且已经与用户群体间建立起信任感,通常这个时期会逐渐冒出来一些认可社区价值观和理念的积极分子,他们对于社区存有较强的热情和投入感。

运营人员就需要去观察、鼓励和发掘他们来参与更多的社区建设,甚至,过往本来是创建者们扮演的一些重要角色(如精神领袖、话题发起者等),需要大胆地由这些追随者们来完成替代,当原本的一个中心变成了多个中心时,社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都会同时得到加强。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2、通过引导,帮助社区内的用户间建立起关系

社区的本质是由众多个体构成的一个信息关系网络,而微信群、QQ群、论坛等都只是这个网络的载体而已,只有组织中的众多个体彼此间产生连接时,一个社区才能真正成型。真正活跃的QQ群或微信群里,用户间的关系都会是很多元化的,并且,这种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到具体的产品形态中。

通过这两步的达成,社区/社群的人际关系网络都仍应该是一个高度以社区创办者、管理员或明星用户为中心的状态,它意味着较大的风险——社区的存活与发展,将取决于少数的几个人。一旦这几个人不堪重负又或者明星用户离开,社区很可能将毁于一旦,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很多社区的发展史上曾反复出现过。

这个时候需要去中心化,把一个高度中心化的网络变成一个几乎无中心化的网络。二者的区别,这种转变可以更形象的表示为:

1)一种网络完全依赖于节点A,所有的其他节点跟A节点都有必要的关联,如果节点A消失或崩溃,整个网络将会完全消失;

2)A即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中心节点,但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已被充分建立起来,即便把A从网络中拿走,整个网络也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紧密度,继续存在下去。甚至,即便出现多个节点崩溃,这个网络也仍然还可以存在。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四、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治理

1、共识

区块链治理机制的首当其冲的是共识。区块链技术起源于社区组织,从最早的比特币区块链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公有链,都是以社区的方式在运行,在一个社区的组织之下。如果要对这个系统做任何的改进,或者要确认某些事情,只能是共识,必须是全网共识。不仅仅是区块链的记账方式要全网共识,对任何规则的改变,都必须在全网全社区达成共识,才能做出改变。

2、共享

区块链治理机制第二个要点是共享。任何不能共享的东西都不是区块链,共享在两个层次:第一,是所有的参与方一个账本上共享所有的帐目信息;第二,是多种信息、多种事务同时在账本上共享。

现有的账本情况是,银行记的是资金账、物流公司记的是物流的信息账,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上,资金、信息、物流、设备运行的数据,全部在一本账上被共享。

只有实现这两个层次的共享,才能真正把区块链打造成为所谓的信任创造机器,才能够把区块链建成一个完全无需信任中介的多方高度互信、高度可信的平台。

3、穿透

区块链治理机制的第三个要点是穿透。各个特权节点能够穿透到最底层的信息,这个特权节点不是反腐败的特权,而是不同的角色,比如说监管机关、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公证处,他们可以成为这个区块链上的一个特殊节点,不参与确认交易、记账。

特权节点在区块链上作为一个特殊的节点,提供自己法律法定的角色。在没有当前的网络环境里,各特权节点无法穿透到区块链上的最底层的信息,但有了区块链,就能穿透到最底层的信息。

4、开源

区块链治理机制的第四个要点是开源。任何不能开源的区块链,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区块链。开源包括两方面:

第一是底层通用协议的开源,这是去信任中介的一个基础。目前很多公司声称建立了区块链的底层协议,但如果底层协议不开源,那就不是完整的区块链,很难得到信任。

第二是区块链上的很多数学算法模型必须开源。因为需要让大众去验证它的可靠性、科学性。做到这两点,才能用区块链建立一个真正的信任机器,所以开源是必然的要求。

五、小隅的去中心化治理

为了更好地治理社区,充分体现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特性,小隅社区将根据不同内容设立不同板块(类似于子论坛或者分站),然后通过社区招募版主,设立一定的奖惩机制来进行分布式的治理。各板块的版主将根据《小隅社区奖惩细则》中规定的内容,对用户的行为进管理,鼓励用户基于互相尊重理解的原则进行互动,同时也保障社区不出现各类不和谐的行为(比如涉及色情暴力、非法广告、恶意攻击他人等)。作为版主,可以获得社区发放的角子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自治管理方式还包括如下内容:

1、版主自治模式

小隅项目社区将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发展价值观趋同、资源互补的社区成员,共同一起构建社区大生态。小隅项目方可委托非营利性基金会负责初期对外宣传推广社区生态的战略、规划、模式、理念、价值观和愿景等,吸纳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合作伙伴。在社区生态基础设施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后,将社区内的绝对管辖权让渡给全体成员,完全实现版主自治。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2、仲裁理事会

不同于松散的传统的交互性平台的管理,小隅项目后续将依托社区实行公共理事会治理模式,通过官方邀请、社区筛选、投票来确定相关具有公立、公正和独立第三方属性的成员组建仲裁理事会通过仲裁令的形式对社区的各版主进行管理。理事会负责制定具体治理方案和权益激励机制。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3、51弹劾计划

小隅社群成员对仲裁理事会成员有选举、监督、纠察、弹劾、决定任期等权力,在仲裁理事会仲裁令缺乏公正、社区超级节点不作为且不受理事会约束、理事会成员在当届管理期内退出率超过25%、理事会多数成员被查明与项目方设立的基金会有直接利益关系等情况下,可以由社区各版主发起51弹劾计划,号召社区成员共同投票罢免当届仲裁理事会,社区成员投票数超过注册登记会员总票数51%则罢免生效。

也聊聊去中心化治理

小隅通过区块链的特性嫁接,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流量、内容等资源变现的服务体系,完美解决了交易主体之间互相不信任问题,有效的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小隅的生态模型和应用设计完美契合了最新的技术能力,其能力的完全实现对于现有的流量经济市场将意味着一场颠覆式创新的到来。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文章,作者:币圈吴彦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xuan.pro/news/4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