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公链并不能靠混淆概念解决—浅谈Solana的歧途

tps是制约整个区块链发展最大的瓶颈,这个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了。要实现高性能tps其实是非常容易的。真正难的是有足够高tps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去中心化的机制。什么叫足够的去中心化呢?当一个项目对设备的

tps是制约整个区块链发展最大的瓶颈,这个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了。要实现高性能tps其实是非常容易的。真正难的是有足够高tps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去中心化的机制。什么叫足够的去中心化呢?当一个项目对设备的要求越高,它去中心化的程度越低。一个项目对设备的要求越低,它去中心化的程度就越高。当一个项目对设备的要求高到一定的程度,它基本上就不具备去中心化的意义了。对区块链来说,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如果一个项目对网络要求越高,那它去中心化的程度就越低。它对网络的要求越低,它去中心化的程度越高。如果它对网络要求达到1个G甚至是1万兆这样的带宽的话,那基本上它就不存在去中心化的程度了,对区块链也没有意义了。

高性能公链并不能靠混淆概念解决—浅谈Solana的歧途

判断这个高性能公链能不能成立。主要看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它的技术逻辑一定是正确的,第二就是它要足够的去中心化。

就例如最近被频繁提及的Solana项目。它的官网做得特别漂亮,技术文档归类也非常整洁。乍一看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项目。而它的出块机制是借鉴了ADA的出块机制,它采用的是一个分时段选举的机制。被选中的节点称之为领导者,同时还有验证者。领导者和验证者其实是借鉴了联盟链里面的概念。但联盟链里的领导者和验证者之间的关系,跟Solana是有区别的。联盟链的验证者是为了验证是否应该轮到领导者出块,而在Solana这条链中,验证者是为了对领导者的出块内容进行二次验证。而Solana又将领导者出地块又拆分为数份,分散给验证者分别验算。

高性能公链并不能靠混淆概念解决—浅谈Solana的歧途

Solana号称可以提高验证的效率,它的出块间隔是0.8秒,实际上一个内容从中国发到美国,再从美国返回来,通过网络至少也要几百毫秒了,那0.8秒出块间隔是否能让区块分散再发送给验证者,验证者计算完之后再回到领导者的节点当中。然后领导者的节点再对验证者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假设轮到下一个块儿出块儿了,上一个块的验证者还没有完成计算的话,那下一个块是出还是不出呢?在这里我们是没有看到这种设计的,目前看来是继续出块,因此验证者的功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如果验证者验证的结果是错的,那这块还是继续出着走的。

第二个问题,因为验证者或者领导者的节点是可以让外界的人参与进来的。如果验证者故意提交一个错误的验算结果,并给到出块节点。整条链将继续向前工作,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条链的设计的理念是假设所有节点全部是受信任的,既然是受信任的,就没必要有验证节点。这完全是一个多余的设计。

高性能公链并不能靠混淆概念解决—浅谈Solana的歧途

其次就是集群可信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节点都是内部的,但不可能开放挖矿。如果开放挖矿那节点就变得不可信任,整套系统也就没有价值了。但可信任的节点,就是一套中心化的系统。一套中心化的系统可以达到多高的tps呢?参考微信后台,它可以达到1点5亿次到3亿次的tps。因此Solana利用完全可信的节点以及中心化的计算方式,声称达到的理论值71万次。这种系统是不符合区块链的基本精神的。从逻辑上来讲,它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官网宣称它的极限tps是71万次,那它所需要的带宽是1G带宽。事实上,71万次的tps区块大小都达到了120兆左右,而120兆左右只需要传输一次数据,就需要1.2G的带宽。但是我们知道区块链它是网状结构。每一个节点周围都有一些相邻节点,不可能只向一个节点发送数据。还要向相邻节点网状的发送数据,有可能同时向两三个节点发送数据。因此即便它说的71万次能够成立,它也需要3到5G带宽。它在带宽和tps的这个计算逻辑上讲都是完全错误的。从这两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出,Solana的开发团队,它对区块链甚至是对区块链的数据传输,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基本上都是不熟悉的。

目前正处于区块链的早期阶段,只有真正具备了火眼金睛,我们才能从区块链中挑中1%都达不到的精华项目。

(本内容由原创曾波老师授权,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修改与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币圈吴彦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xuan.pro/news/39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