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硬核表态:可以承受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专家:“加息潮”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文 | 闫立良 韩昱在上周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后,北京时间6月22日21:30,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继续加息是适当的,美联储坚定致力于让通胀率回到2%,并认为美国经

美联储硬核表态:可以承受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专家:“加息潮”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文 | 闫立良 韩昱

在上周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后,北京时间6月22日21:30,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继续加息是适当的,美联储坚定致力于让通胀率回到2%,并认为美国经济可以承受更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鲍威尔也公开承认美国经济存在衰退可能性,并表示实现“软着陆”极具挑战性。

同日,英国公布5月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9.1%,创1982年以来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英央行已于6月16日加息25个基点,是自去年12月以来的第5次加息。英央行更是预计今年10月通胀率有可能突破11%,并发出英国经济或面临衰退风险的警告。

欧央行行长拉加德也在周一重申,欧洲央行计划在今夏进行两次加息以应对欧元区创纪录的通胀现象。

紧缩风潮下通胀不减 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正面临自7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通胀压力,部分经济体央行也在今年上半年频繁通过加息以期抑制通胀。

根据美国银行全球研究报告(BofA Global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部分央行今年年内加息次数已累计达124次,超过了2021年全年数量。而在2020年,全球央行累计加息次数仅为6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全球范围的高通胀压力不是短期的。西方国家的高通胀现象不完全因为短期外部因素引发,而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通胀诱因。受影响国家的央行如果希望仅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解决当前的通胀问题,很有可能徒劳无功。

美联储硬核表态:可以承受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专家:“加息潮”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频繁的加息举措背后,是西方国家面临的不断积聚的高通胀风险。高通胀也正以美国为中心向更广泛的地区蔓延。5月份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达到8.6%,创1981年以来新高。欧元区的同期数据也创新高达到8.1%,通胀趋势明显。而部分国家如土耳其,数值高达73.5%,已出现“恶性通胀”苗头。

快速加息可能加剧经济衰退风险的担忧情绪,也逐渐笼罩国际金融市场。上周美股三大指数受挫,标普500指数今年以来已下跌超20%,进入技术性熊市,欧洲STOXX 600今年年内下跌近17%,即使在相关性较弱的亚太市场,日经225指数在今年也下跌了超10%。国际债券和外汇市场波动性也同样在加剧。张茉楠表示,各国央行如果无法有效控制通胀、避免衰退,世界经济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将遭受更大的影响。

美联储硬核表态:可以承受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专家:“加息潮”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对美国经济前景预期 各方意见不一

以马斯克为首的部分企业家和高管对美国的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根据美国研究组织“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调研750位CEO得出的结论,超过六成CEO预计其公司经营所处的地区将在今明两年出现衰退现象。而马斯克在6月21日(当地时间)参加2022年卡塔尔经济论坛(Qatar Economic Forum)时,也表示了对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担忧,并宣布特斯拉计划在未来3个月削减10%的正式员工数量。

高盛经济学家在最近的研报中也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预测美国经济明年进入衰退的概率为30%,原预期值为15%。而如果在第一年避免衰退,第二年进入衰退的条件概率为25%。总体而言,高盛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两年内美国经济回落的总体概率将达到48%,而这一概率前值为35%。

与上述预测相反,美国财长耶伦则一直持更为“乐观”的态度,表示虽然美通胀水平“高到不可接受”,但“衰退不是不可避免的”。张茉楠认为,在对于经济环境的预测中,企业家的敏感度也值得我们关注。根据历史经验判断,美国在不经历“衰退”的情况下走出高通胀的困局可能性很小。美国当前经济的“痛苦指数”(经济痛苦指数,由失业率和通胀率加总得来)处在高值,如何能够在有效控制通胀的前提下同时避免大规模的经济衰退,是一大挑战。

美联储硬核表态:可以承受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专家:“加息潮”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美联储硬核表态:可以承受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专家:“加息潮”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图片 | 站酷海洛 包图网 编辑 | 才山丹

审核 | 侯捷宁 终审 | 李会

美联储硬核表态:可以承受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专家:“加息潮”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原创文章,作者:币圈吴彦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xuan.pro/news/37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