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2币行情走势图

ECO2币行情走势图
ECO2 / ECO2 / eco2
$0.0154-100%
24小时最高:$0.0154 24小时最低:$0.0154

ECO2资料介绍

ECO2 Ledger是针对全球碳市场设计的区块链公链网络,使碳汇资产在区块链上可以⾃由流通,提升碳中和的个⼈参与度,以及增强企业的碳减排意识,推动全社会实现碳中和。ECO2 Ledger的核心是零碳排放,在协议层面的共识机制中加入了碳中和程序,也是以碳中和为动力的区块链系统。同时,ECO2公链也是一个波卡生态项目,可接入波卡的生态体系之中。ECO2 Ledger使⽤Substrate技术框架,并采用NPoS共识机制来选举验证者以及链上产块,产块时间为6-12 秒,ECO2 Ledger每秒可进⾏3000 - 5000笔交易。ECO2通证的发⾏总量恒定为3亿枚,是ECO2 Ledger链上唯一的实用和治理通证。ECO2 Ledger 借助区块链技术探索⽓候问题的最佳解决⽅案。ECO2期望能建立全球低碳共识,凝聚各⽅力量,共同减少温室⽓体排放,缓解⽓候暖化问题。

 

 

ECO2 Ledger架构与特⾊ ECO2 Ledger 使⽤ Parity 的 Substrate 技术。为了实现⽹络的去中⼼化和普遍性,使⽤ NPoS 共机制确保区块链⽹络中负责记录和验证数据的节点的选择公平、稳定。ECO2  Ledger 提供个⼈碳钱包、个⼈碳交易和碳中和功能,保证整个区块链⽹络实现碳中和。ECO2 Ledger 的治理结构和碳中和模块使⽤ ECO2 通证,奖励参与超级节点选举的节点或者⽤户。使⽤这种技术结构,ECO2 Ledger 使⽤上述架构实现全球⽓候⾏动规模化、去中⼼化。ECO2 Ledger 的代码采取 100%开源,更多代码信息请查询 Github: https://github.com/ECO2Ledger 1.提名权益证明 NPoS ECO2  Ledger  使⽤提名权益证明(NPoS)共识机制来选举验证者以及链上产块,产块时间 6-12 秒。NPoS 共识机制具有速度快、安全性⾼等特点,同时对环境影响⼩。与基于⼯作量证明(PoW)的⽹络(如⽐特币或⻔罗币)相⽐,ECO2 Ledger 使⽤ NPoS 共识机制将减少电能消耗,产⽣较少的碳排放。ECO2 Ledger ⽹络中的节点可以申请成为验证者,并需要其他⽤户进⾏投票选举。被成功选举为验证节点可以参产块。ECO2 Ledger 共有 39 个验证节点,负责打包、验证和记录链上交易、创建和验证区块,以及执⾏其他链上操作。 2.⽹络碳中和:ECO2 Ledger链上的碳抵消 尽管 ECO2 Ledger 已经使⽤较低环境冲击的低能耗共识机制运作,但⽹络的碳⾜迹仍将被抵消以保持碳中和。当⽤户在使⽤ ECO2 Ledger 区块链⽹络时,需要⽀付⼿续费为其操作所产⽣的⼆氧化碳排放付费,所有⼿续费将集中定期由 ECO2 基⾦会和碳中和管理委员会,购买链上真实的碳汇资产做为抵消,完成区块链⽹络运作的碳中和,详细内容将于官⽹发布。在 ECO2 Ledger 上,⽤户可以管理⾃⼰的个⼈碳中和,⽽ ECO2 基⾦会将确保⽹络本身保持碳中和。 ECO2 Leger 的⽹络碳中和通过四个要素实现:基于区块链的碳钱包、分布式碳交易记录、集体碳中和池和链上碳中和管理委员会。 3.合约层 ECO2 Ledger 的智能合约需要提供两种处于运⾏期的智能合约虚拟机,分别是WebAssembly 和 EVM,WebAssembly ⽤来兼容主流的智能合约平台,EVM 则⽤来兼容以太坊的智能合约代码。智能合约使⽤ ink!作为编程语⾔,ink!是⼀种基于Rust的嵌⼊式的特定语⾔。ECO2  Ledger  的智能合约框架提供两种智能合约开发路线。第⼀个路线属于传统的⽅法,有保护机制,⽐如部署和要求开发⼈员⽀付运⾏智能合约的费⽤。智能合约在⼀个独⽴的环境中运⾏,以保护核⼼区块数据和其他智能合约数据,智能合约在出现错误时存在回退机 制。另⼀种为了快速⽣成⾼性能节点,但不提供保护和恢复机制,开发⼈员能够访问底链数 据,不过对开发⼈员的要求相对较⾼。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发⼈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智能合约开发路径。 4.DAPPs ECO2 Ledger 通过数据访问 API 或智能合约引擎,优化向链上写⼊数据和从链上读取数据的操作,链上数据可以⾃由组合实现各种不同的应⽤。这⼀功能允许碳资产和数字资产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进⾏多样化的设计。任何企业、组织或个⼈都可以基于 ECO2 Ledger 设计开发去中⼼化应⽤程序(Dapps),⽅便在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上使⽤。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文章,作者:币圈吴彦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xuan.pro/news/300848/